近日,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《全球港口发展报告(2023)》,报告显示,烟台港口202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.85亿吨,同比增长4.8%,成功跻身全球沿海港口吞吐量前十。在全球供应链关系紧张给港口运营带来的不确定性下,这一消息无疑是一剂提振士气的良方。
这一跃升,是烟台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的关键一步,同样是山东港口烟台港改革创新发展、加速起势的生动注脚。
作为山东港口“一体两翼”的重要支撑,同时也是烟台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,烟台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”重要指示精神,立足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、黄河流域陆海多式联运门户枢纽等发展定位,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,放大港口物流枢纽功能,畅通国内国际“双循环”,建立起支柱、支撑、品牌三大货源体系,找到了一条错位协同、特色发展、弯道超越、争创一流的发展道路。
打造“六边形战士”
乘着近年来“新三样”出口的东风,烟台港抓住了高端装备发展机遇,瞄准“商品车、件杂货、中非双向物流黄金大通道、矿产品混配、LNG”五大特色业务全面起势,走在全国港口前列,打造港口吞吐量增长的“新引擎”。
在商品车方面,作为我国商品车对外出口的主要口岸,烟台港近年来着力打造北方商品车物流枢纽港,优化作业流程,成为全国首个集成滚装、吊装、集装箱、框架箱全运输模式的港口,目前商品车吞吐量、外贸量和国际中转量稳居全国第五、第三和第一位。除此之外,烟台港还率先建设了商品车智慧绿色滚装码头,为国内滚装码头打造“智慧绿色样板间”。
在件杂货方面,烟台港创新物流模式,发挥铁路集疏运在港口物流体系中的核心作用,突破“单点、单线、单船、单方”件杂货传统运输模式,打造“件杂货多式联运”特色品牌,并发起全国首个件杂货多式联运发展联盟。截至目前,烟台港件杂货航线增至23条,吞吐量较2019年翻五番,跃升全国港口第一方阵。
在打造中非双向物流黄金大通道方面,烟台港搭建了从非洲矿山到中国铝厂的铝土矿全程供应链,将“中国制造”发往非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,连续13年稳居对非贸易第一港。
在矿产品混配方面,烟台港保持原油混兑模式的领先优势,是全国混配铁矿保税转口日韩第一港、全国最大的原油混兑配输和中国北方最大的铜精矿混配基地。而在不久的将来,全球矿产品混配中心也呼之欲出。
在LNG业务方面,烟台港的LNG罐箱船运输量全国第一,LNG罐箱业务入选“第三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”。随着两个LNG接收站项目即将建成投产,烟台港正加快建设全国沿海最大的清洁能源接卸港的步伐。
除了五大特色业务外,烟台港铝土矿年吞吐量超1.2亿吨,稳居世界铝土矿进口第一港;原油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原油进口转运基地,成品油、化工品、LPG等货种全面放量增长。集装箱持续发力,集装箱量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正积极构建日韩消费品集散中心,全方位打造环渤海区域内贸集装箱枢纽、外贸集装箱日韩近洋干线基本港和青岛港远洋航线喂给港。
通过打造出一个全能的“六边形战士”,烟台港的货物吞吐量节节攀升。货量反哺航线,2023年,烟台港新增航线42条,开辟内陆港14个,与150多个港口保持通航和贸易往来。
延伸服务“触角”
除了提升港口吞吐量之外,如何创新发展模式,提升服务质量,也是烟台港在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”过程中反复钻研的问题。
依托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平台,烟台港秉持链式思维,聚焦打造“依托港口的一流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”,携手兄弟港口、板块集团推进“内、外部业务集成+内、外部服务集成+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”,推动港口传统业务与金融、物流、贸易、航运、科技等新兴业务深度融合、双向赋能,拓展集成服务、联合营销、多式联运通道建设等更多业务模式,为客户量身定制山港供应链服务产品,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建资源集聚平台。
除了坚持特色发展、“链”式发展,以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建设智慧绿色港口赋能港口服务提档升级也是烟台港打造品牌、服务全球的关键之举。近年来,烟台港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和“1+2+3+10+N”实施方案,致力打造大宗液散、大宗干散、商品车三个智慧绿色示范港以及数字化管控、供应链综合服务两个支撑平台,先后落地了全球首创干散货自动化码头、原油“智脑”和智慧平安储运系统等行业领先成果,智慧滚装项目入选第一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、交通运输部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。
在大宗液散方面,烟台港建设打造大宗液体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,是全国唯一码头、罐区、管道一体化运营的港口。通过原油智慧平安储运系统,实现原油“卸、储、运”无缝衔接,可将系统风险降低50%,提高支线供给效率超13%。
在大宗干散方面,烟台港全球首创“全系统、全流程、全自动”干散货码头技术,经过烟台港西港区40万吨级矿石码头实践验证,综合接卸效率可提高21.9%,散货装船综合效率可提高22.6%。
在商品车方面,烟台港首创全地形智能转运装备,作业人员减少60%;研发智能停车设备与智能转运装备协同作业系统,堆存能力提升3倍;敷设两万平方米光伏设备,年发电量200万度,汽车码头实现“碳中和”认证。
船员帮 帮船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