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领导层重视船员群体和推动船员立法的举措真是大快人心,Seafarers海员一般指远洋商船船员,无限航区,全球贸易,货值大,要求高和工作苦,是船员群体中要求最高、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。
什么是高素质海员?高素质海员能够做什么?优秀的船长能够担任交通部长?让我们听听老船长述说的故事。
2016年底,在本人的新书《大海,成就梦想》发行前期,有幸认识了老船长,以文会友,相谈甚欢,人贵交心,成为忘年交;老船长平凡的人生、不平凡的经历,深深鼓舞了我,我时常思考海员能做什么?如何才能拥有意义的航海人生?
让我们把目光回到1970年代中期,神州大地度过了领袖挥手风起云涌的“文化大革命”热浪,批判的声浪已呈强弩之末逐步平缓下来。人们已经开始厌倦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,企望着国家回归正常,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轨道。
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成功访华,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,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步得以改善,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增进,我国的大门正在开启,代表国家命脉的远洋运输如春江之鸭,最先感知到对外贸易的增量,有限的远洋船队已经无法承担新增的海上运输任务,继续大量租船,国家经济受损很大,航运的权益得不到保障,形势迫切需要远洋船队的发展。原交通部、远洋局向中央汇报了远洋船队发展滞后的现状,请示国务院采取措施解决远洋船队建设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。原国家计委在给总理的报告中提出,预计到1975年,外贸海运量将达到3500万吨,若要自己船队完成其中的2000万吨运输,就需要增加300万吨远洋货轮的运力。形势严峻,发展时不待人。经周总理同意,李先念副总理批示原交通部即从国外购进远洋船舶。并对远洋船队的发展提出“贷款买船,负债经营,盈利还贷,滚动发展”的十六字方针。当时由于多年“文革运动”,国内经济状况不好,经中央研究决定,批准中国远洋总公司从香港中行贷款,额度为10亿美元。
中国远洋发展的春天就要到来。1974年年末的一个傍晚,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12层楼上的小餐厅里,墙上柔和的灯光淡淡地映照着洁白的台布,显出环境的温馨和无比幽静。年届60的时任远洋局张局长,党的高级干部,他下榻在这里办公起居。今晚,他用茅台招待年轻的钱永昌船长,顺便向他传达远洋发展的喜讯,也向他宣布调他下船到上海远洋公司,接替原生产组组长朱栋同志的工作,主管公司的航运生产的命令。老局长是军人出身,半身戎马,气宇俊朗,曾在海峡南北航线通航试航时随钱船长一起出海,又因菲律宾“马拉卡南宫事件”中钱船长坚持“一个中国”的原则留下深刻印象,所以,他很了解钱船长。老局长勉励他发挥才干,准备迎接远洋大发展的到来。
这年的钱永昌船长虚岁41,风华正茂,前程似锦。他于1950年考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,1953年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,任船长14年,年富力强,稳重老练。刚才他来时经过外白渡桥,感觉浦江两岸虽狂潮息鼓,却寒风萧肃;而此间却如世外桃源,温暖如春,形成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。酒酣耳热,面对老首长和长者的坦率的话语,他倍感兴奋,仿佛一下子将距离拉近了,又好像在他心头点燃起无限激情的火把。他心里明白,老首长对他寄于期望,上海远洋需要大发展。接着,老首长分析了当下的形势,正逢国际航运业处于低迷期,船东为了减少损失,纷纷抛售手中的船舶,有不少船停航,或漂泊在沿海及港湾里;有的还压低价格急于脱手。这就给了中国远洋船队发展的大好时机。原交通部已派出买船小组,四面出击,瞄准世界各地的船舶市场。船价便宜,我们购入。总公司将在买进船后,立即分配给各个远洋分公司。外贸货源充沛,亟需增加运力,连忙投入营运,可望很快就赚回成本。这些消息震动人心,听者跃跃欲试。
进入了严寒的冬天,灿烂的春天还会远么?他请老首长放心,自己一定会努力工作。
时来天地皆助力,“真是中国远洋航运的黄金季节!”晚年的钱永昌船长回忆当年情景,容光焕发:“我主管生产,总公司差不多隔天就来电话,问,我们又购进了一条船,你们上海要不要啊?要啊,我毫不犹豫地回答。真令人兴奋!”钱船长面露喜色:“你不知道,我们基本上每个月就要接2、3条船,最多时,一个星期就接了2条船。上海这样的大港,外贸运输成倍增长,我手里的船有限,几条‘风’字号,正急得不够调度,这下好了,总公司分配来那么多船。而且效益显著,你想‘江达海轮’一条船,仅跑了三个航次就全部收回了投资。”他掩不住自豪的神情,扳着手指告诉笔者,75年购买了108万吨,76年因“四人帮”利用“风庆轮”事件的干扰了外购,77年继续进行,到1978年,上海远洋共有了115条船舶,船队足足扩大了10倍。拨乱反正,国家的骄傲,也是咱们远洋人的骄傲!
随着上海远洋船队的迅速发展,远洋船员的需求也大幅度地增加。船员从哪里来?船舶的数量一下猛增到百余条,就要有足够的普通船员和高级船员。经过了动荡的“文革运动”,1970年代,高校停止了招生,国家招工的指标冻结,普通船员和干部船员缺少了培养,没了来源。船可以买来,可买不来合格的船员。为了解决船员的紧缺,国务院、中央军委决定,从海军复原的水兵中一次性选调5000人分配给中国远洋总公司,分公司还每年接受海军复员官兵补充到远洋船上;还从各海运局抽调驾驶、轮机、电机等技术干部580人;另外,还将1960年代毕业的海运大中专院校生中没有留在本专业的回收进远洋来;当时军人们带来了部队良好的作风,使得船上“兵教兵、官教官”传授技能之风气蔚然铺开。船员工资不高,来自五湖四海,相互之间都比较平等,归属清楚,都是公司的主人,人心安定,只知道埋头苦干,各岗位各工种都很有荣誉感。
反观改革开放数十年,随着60--70年代招进的船员的年老退休,部分航业高管头脑发热,脱离国情,无端提出与国际接轨,一概跟风仿效外国,在没有海洋文化社会基础的国情下,盲目推行什么船员市场化,人心从此涣散,上船就是为了挣钱。航海强,国家强。社会缺乏对大无畏航海精神的宣传和颂扬。船员更多的原是一批游业的农村青年,缺少培训,没有师徒带教,职业技术素养远不及专业船员,原先船上建立的良好的学习和安全氛围不复存在。这种由少数干部决策的长官意志行为,实属自毁长城。殊不知连日本老牌的K公司都知道坚持养好船员优越性的道理,我们竟把自己积累起来的传统优势扔得精光。如今又开始呼吁要早日确定“海员的地位”,不知是醒悟还是想赎罪?船员是航业的根本。应当指出的是,从国家长远的战略看,企业恢复船员主人翁的地位,已不能再延误。
航海是技术类工种,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。上述各个系统来的船员虽能刻苦耐劳适应远洋生活,但短期无法独立担当专业的工作。那个时代,船舶内部重视并坚持在普通工人船员中挑选表现好的、优秀的加以培养,通过“以老带新”的锻炼和实习提拔起来,成为驾驶员、轮机员等。他们中主要是海军复原人员,有一定的专业基础,成熟了就由公司发证上岗。因“文革”开始后,港监局的船员考证发证都受到冲击停办,只得由各远洋、海运公司人事部自己考核发证上岗。上海远洋有位很有名的船长,从1968年重点航海院校毕业进入公司,亲历了70—80年代的国家远洋大发展,他从实习水手升到大副不到2年,从大副升到船长不到3年,拿的却是水手工资,就这样做了8年船长,安全航行,技艺精湛,直到“文革”后港监考证发证恢复正常,才考得了港监局颁发的船长证书。可见当年远洋船干部船员的使用状况之一斑。远洋大发展中提拔起来的一批大副、大管轮和船长和轮机长的,难免有“赶鸭子上架”和“拔苗助长”甚至有“火线提拔”的情况出现,有的出现“夹生饭”的现象。但瑕不掩瑜,在大发展的浪潮下,在当时岗位等人、提职不提薪的情势下,提拔起来的干部们,爱岗、敬业,恪守尽职,主观上都能积极努力完成任务,都祖国的为远洋做出了很大的奉献,值得尊敬。
当然,由于大批船员的招入,存在着各种参差不齐的素质问题,带来了当年海损事故的频发,成为80年代新一代领导亟待解决的问题。那是另一个话题。
但这一系列的招收和培养措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发展的远洋船队,上海远洋就在上海、川沙、嘉定、宝山、崇明、松江、青浦、金山、南汇、奉贤等10个郊县开展开展招工,招收对象是复原军人(海军优先)、下放工人子女、知青等;还在70届初中毕业生、技校生中和国营农场招收一批船员,甚至到河运学校去选拔。小伙子们经过层层筛选,精挑细选,体检合格、政审通过,他们出身好、家庭清白,可谓百里挑一,成为共和国骄子。远洋海员出国代表国家民族形象,选拔长相也必须端正。所以,远洋海员中有不少帅哥帅小伙,有的成为照相馆的明星;有的到了国外被女方相中,追着做女婿的,成为一段段曼妙的佳话。
船员帮 帮船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