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,微信视频号上出现了90年代上海流行的意大利助动车比亚乔,又名“霸伏”。看到视频不禁让我想起我也有一辆公司小卖部购买的“霸伏”助动车。它的来历却有点故事。
话说20世纪90年代,由于国内家用电器还没有现在那样品种繁多,而且中国制造还没有名气。海员和出国人员才能享受国外购置进口家用电器、手表等所谓“大件”的福利。
跑远洋海员、出国人员有海关进口这些舶来货免税额度。当然,购买舶来货有严格的规定的。比如,海员在船天数海关是不认可的。而是以船舶出境手续办完后,直到返航入境的天数才能计入海关购物天数。同样,出国人员也是类似天数规定。
海员外汇的来历也是按照出入境的期间来核算发放的。不过当年的外汇补贴少之又少,要想购买大件,包括船长在内都需要花上一年,甚至数年的积蓄,确实来之不易。
当时,海员的这些待遇也让社会民众,以及海员的亲戚、朋友看得唾液哒哒滴,他们感觉当海员能够买社会奇缺大件福利不是一般的好!
尽管海员从国外购买了大件,到了国内从船上拿下来带回家,码头工人们都带着羡慕的眼光啧啧称赞。海员叹口气说,“辛苦得来的啊!”
码头工人用苏北腔对怼,朋友帮帮忙,侬晓得样板戏《海港》中韩小强为什么要把工作证换成海员证,伊真得想去解放全人类?哼,伊还不是想出国能买外国大件?阿拉两个人换一只角色,侬做码头工人,阿拉当海员去,好哇?侬肯吗?尽管大件来之不易,只要熬个半年一年就能得到了。侬看阿拉扛包子码头工人,做傻忒几年都买不起。
海员只能对他笑笑,话是这么说,但侬不晓得,阿拉赚钞票也是一个浪头一分钱,还要晕船,吃煞苦头才换来的。
码头工人讲,侬有盼头看东方出太阳,阿拉是黄昏头,日头落西山,前途一片黑暗。
海员讲,做一行怨一行,海员付出太多,海关给我们的免税名额就是对阿拉寂寞、枯燥孤独和思念的安慰。朋友告诉侬,我宁愿不要大件,宁要家庭团圆,天天夫妻小孩热炕头。
海员接着拔出一支烟,朋友,挑一支外烟通通气。
这都是老底子中国海员真实的内心世界。
后来海关和远洋公司规定,不能在外国淘旧货大件进口,海员只能购买簇新的大件,故购买大件的外汇,兜里总觉得不够了。而且,海员的兄弟姐妹之间也会以种种理由要求帮他们购买大件,特别是彩电掀起蓬头的辰光。弄得不好,兄弟姐妹之间还会反目为仇。
相信当年海员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形,甚至有苦也讲不出来。
后来,远洋公司为了方便海员购买大件,当然也为工作人员创收,设立了海关监管下的免税店,俗称小卖部。里面的工作人员个个都是面红荡春,油水不要太足。要进入小卖部工作,那他肯定有通天的本事。当年,我的很多电器、单反底片照相机都是在小卖部购买。
我的那辆“霸伏”助动车就是在小卖部购买的。的确很好用,轻便,灵活,故障率很低,最高时速可以达到60公里。在当时,一辆“霸伏”风驰电掣地在自行车里开过,不亚于码头工人看海员大件,还如同一位标致的小姑娘,回头率极其高的。
购买一辆小卖部海关监管的“霸伏”,还得付出额外的代价。
由于“霸伏”助动车属于小件,在上海滩上特别吃香,热销的产品,海员们纷纷用海关名额去购买“霸伏”改善交通代步条件。但一道鸿沟无形中又挡了海员的购物欲望,如果海员免税簿上只有一个小件名额,小卖部店员决不会卖给海员的。原因很简单,小卖部通过海员跑船辛苦得来的海关小件名额,必须无偿出让给小卖部,以便小卖部把海员让出的小件名额套现,作为小卖部的社交礼品和从中获利。否则小卖部没有油水好刮了。没有来头的海员绝对买不到“霸伏”的。这就是不成文且人人皆知的“潜规则”。
我一直心意红色的惯性启动的“霸伏”助动车。所以,知晓这个“潜规则”后,我在新加坡、香港都挡住了优质小件物品的诱惑,硬是积攒了三个小件名额。公休时,正好一批“霸伏”到货,我兴致勃勃,且非常急切到小卖部购买“霸伏”了。我的想法就是用两个名额换一辆“霸伏”。不想,小卖部的朋友见到我有三个名额,连商量的口气都不给。
“你有三个名额就全部给我们,我们优先给你提货,否则你就得等下一批。”
在小卖部朋友的强卖的态度下,我只能被霸伏了。虽然有点不爽,但心仪的“霸伏”到手了。
我终于盼到了提货的日子,乘着公共汽车到了五角场供应站,工作人员在几百辆“霸伏”中按顺序随机推出了一辆,我在附近的加油站加满油,然后就突突地开回了家。好爽啊!
此后,我在车管所挂了助动车车牌。这辆“霸伏”被我用了10年之多,为我立下了汗马之劳,进出代步,好不潇洒,直到上海为了减少大气污染源,强制淘汰所有的助动车,我才把保养甚好的“霸伏”助动车不忍心放弃了。
船员帮 帮船员